騰沖做活“非遺”一條街
“皮影戲要求吹拉彈唱樣樣俱全,還要會雕刻皮影靠子、會擺設現場、會在幕后耍桿,F在學習皮影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。我們劉家寨皮影戲班最小的也有60多歲。這個班底去世后,西腔皮影可能就消失了!眹壹壏俏镔|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永周曾多次表達自己的惆悵和擔心。
今年85歲的鄭映海大爺,是云南騰沖頗具名氣的“守藝人”,一把油紙傘做了一輩子。如今,他最大遺憾就是兒孫們不愿再做油紙傘了,因為制作油紙傘工序復雜,前后十幾個步驟,耗時費力還掙不到錢,兒孫們更多選擇了外出務工和經商。
騰沖,這座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,歷經滄桑,積淀了厚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現有各級“非遺”名錄項目及傳承人260項。很長一段時間,騰沖眾多的“非遺”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。然而,騰沖“非遺”一條街卻讓古老的技藝和文化穿起時尚的外衣,重新煥發(fā)了生機活力。
秉承“保護為主、搶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繼承發(fā)展”的方針,騰沖走出了一條產業(yè)化傳承發(fā)展“非遺”的路子。3年來,騰沖投入項目資金1100多萬元,用于“非遺”的搶救、保護、傳承和研究。同時,將散落鄉(xiāng)村的“非遺”搬進高黎貢文化產業(yè)創(chuàng)意園區(qū),形成了以皮影、土陶、藤編、根雕、蕎藝、油紙傘、手抄紙、老布鞋為主的“非遺”一條街。當地人和游客到“非遺”一條街參觀體驗、購買產品,資源的整合與共享,既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,還提高了傳統(tǒng)手工藝人的收入。
“以前,我家的土陶在碗窯老家燒制,多數賣給騰沖本地人。搬來‘非遺’一條街后,文創(chuàng)園區(qū)指導我們使用農村淘寶、京東商城等網絡,還開通了私人訂制,現在我家的土陶遠銷國內外,銷量逐月增加!彬v沖土陶傳承人孫成宗最大的驚喜來自網絡銷售平臺。
線上互動交流、線下實地體驗是“非遺”一條街的常規(guī)做法。在孫成宗的土陶館,城里的孩子們尤其喜歡拌泥、搓泥,將陶土捏制成不同形狀的筆筒、杯子和人物造型。在劉永周的皮影館,游客大多會走進幕布后面體驗皮影表演,讓不同的歷史故事在自己的手上重新演繹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垂垂老矣的“古董”,而是在傳承中與時俱進、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劉朝侃大學畢業(yè)后,跟隨爺爺劉永周學起了皮影制作和表演,成為了劉家寨皮影戲的第六代傳人。隨著騰沖建設國際化旅游城市的不斷深入,劉朝侃嗅到了旅游產品的商機,他帶領老家的皮影藝人,將皮影靠子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出售,深受游客的喜愛。依托觀賞皮影、體驗過程、購買產品,皮影館的經營做得很活絡,每月收入都有好幾萬元。尤其讓劉永周感到欣慰的是,不僅孫子傳承了自己的“衣缽”,很多當地的孩子也喜歡到皮影館去學著畫、學著唱。(李維杰)